类风湿关节炎在药物治疗中,一些副作用比较容易被患者感觉到,或者药物监测出现检查指标异常。当这些副作用出现的时候,也可能让人产生恐慌心理,导致中断治疗,从而影响到治疗的依从性。
类风湿的治疗药物的副作用似乎比治疗其他慢性病的药物副作用更大。比如,治疗类风湿经常需要用到一些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伤往往比较明显,副作用的发生比例也相对较高。还有经常会用到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比较大,发生恶心、呕吐、腹痛、上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比较高。
有些人觉得中药副作用小,比西药安全。但事实上,像雷公藤这种治疗痹证(类风湿在中医属于“痹证”的范畴)的中药,对肝肾功能的损伤或胃肠道的刺激也不小。
其实,不少患者治疗后出现肝肾功能损伤,或者胃肠道反应,往往与治疗不规范、滥用药物而不定期随访有关。成都类风湿医生指出:如果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规范治疗,合理用药,就可以大大降低药物性损伤,减少不良反应的几率。
实际上这些药品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副作用的机率并不大,如果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现代医学观念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目标是最大程度地缓解关节肿胀和疼痛,预防关节畸形,帮助维持正常的运动功能。
定期复查并及时调整方案的重要性
除了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在近年取得长足进步,医学上对类风湿的治疗理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即根据病情活动指数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尽早采用多学科联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定期复诊。
一方面了解药物的毒性,一方面了解治疗效果,医生根据症状、体征和化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药物的种类、剂量,尽可能在疾病的早期阶段最大程度地抑制病情,在病情获得缓解后,医生再逐步把毒副作用相对稍大的药物减量、撤除。
合理用药
首先,要严格按照专科医生的医嘱用药,不要自己随意增加或减少药量。在病情发生变化时,如急性期或病痛缓解后,要及时就医,根据医嘱增减药量,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继续原先的治疗用药,或者盲目停药。如果同时罹患其他疾病而服用其他药物时,一定要告知主治医生,充分考虑不同药物之间是否有影响,是否有重复,要整体考虑,合理用药。
服药技巧
在服药的时候,掌握一些有用的技巧,也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比如,服用药物前10~20分钟,吃一两块苏打饼干,可以缓解药物对胃肠道的剌激作用。如果是餐后用药,建议间隔半小时以上再服用(某些服药时间有特殊要求的药物除外)。再比如,同时服用几种药物的时候,建议间隔20~30分钟后再服用另一种药物。
特别是中药和西药,较好分开时间服用,可以避免药物产生相互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效,或产生胃肠道等的不良反应。目前有很多药物的相互作用都不明确,也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所以,服药时间较好有个间隔,可以减少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类风湿患者如何正确看待药物副作用
类风湿患者即要认清任何药物在发挥治效果的同时,都会存在副作用,也要清楚药品说明书上所列举的某种药物的副作用指的是在可能存在的用药风险,而这些风险(特别是严重的风险)发生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即便可能出现,也并不会出现在所有类风湿患者身上。由于病情和体质的差异性,不同患者用药的疗效和反应都是不同的。一些轻微的用药反应(如腹胀、腹泻、皮疹等)可自行消除或在接受治疗后好转。
比起药物副作用,不用药的“副作用”更大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以目前的医疗技术尚不能做到一次性根治不复发,该病更没有可能自行好转。积极治疗,遵医嘱用药是类风湿患者对抗类风湿病魔的正确道路。如果患者因为害怕药物副作用,就不遵医嘱用药,少吃药,自行减药量,甚至是害怕吃药时间长了就自行断药;那么,无菌性炎症得不到遏制,肆无忌惮的“扩张领土”,导致类风湿病情持续恶化,这样的后果是比长期吃药带来的副作用还要严重的。
类风湿患者用药需遵医嘱
类风湿患者用药需要面诊医生,经过科学检查,让主治医生根据您的病情情况、身体状况、前期用药治疗效果等来综合考虑如何用药。因此,如何用药需和患者自己的主治大夫详细沟通。如果使用当前的用药方案治疗效果不佳或负面反应较大,可以在主治医生的建议下更换用药方案。
积极就医、定期复查、遵医嘱用药,当病情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患者可以和主治医生沟通看是否可以减少用药量。在主治医生的科学指导下慢慢地、循序渐进地减少用药剂量,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患者朋友所担心的药物带来副作用的问题。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