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本病引起的骨关节的不适与疼痛,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少的苦恼与困扰,如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且听名中医谈自己的经验!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命名
四川风湿专科医院介绍中医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着丰富的相关记载和临床治疗经验,类风湿性关节炎在中医学统属于“痹证”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古籍所记载的“历节病”“白虎历节”“骨痹”“顽痹”“鹤膝风”等相似。其命名一直没有统一,近代老中医焦树德医生首先提出“尪痹”之诊断,已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尪”者意指足跛不能行,胫曲不能伸、身体羸弱的废疾;“痹”者闭也,乃闭塞不通之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云:“诸肢节疼痛,肢体尪羸……”其中的尪羸就是指关节、肢体变形、关节不能活动而渐成废人而言。《素问·痹论》篇云:“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不流,在于筋则屈伸不利,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所谓名正则言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为“尪痹”更能够形象地反映出其临床特点。
二、病因病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临床痼疾,一般多根据《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认为风寒湿邪侵袭为本病的病因,而我认为一般风寒湿之邪是不会形成尪痹的,只有正气亏虚,风寒湿三邪久滞,深入筋髓、骨骱而成毒,缠绵难愈才会形成本病。而久病又耗损正气而致虚。因为中医理论认为:脾藏营而主肉,脾气虚馁,无能生肌长肉,肉失所养而致肌萎无力;肝藏血而主筋,肝血不足,不能濡润滋养宗筋,筋脉失养而致拘挛;肾藏精而主骨,肾精亏损,无以充髓养骨,骨失所养而致疏松变形。所以邪气外侵只是发病的诱因,而肝肾精血不足,气血阴阳交损当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之本。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三、治法研究
尪痹的正治之法当以补气血、养肝肾,强健筋骨肌肉为主。正如《景岳全书·历节风痛》所云:“若筋脉拘挛,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所以我临证强调养气即是养脾,养脾即是养肌肉;养血即是养肝,养肝即是养筋络;养精即是养肾,养肾即是养骨骼。筋强、骨壮、肉丰则顽疾自愈。
我最反对单纯蛮用祛风、散寒、除湿之类药品治疗本病,这类药物每有耗气、伤血、损精之弊。因为此类药必具辛燥之性,不辛不足以散风寒,不燥不足以除湿浊,而辛散又能耗气,辛燥又必损精伤血,久用必致气血精津亏虚,筋骨肌肉失养而致顽疾恶化。如《景岳全书·风痹》所述:“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遂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
四、恰当运用虫类药
尪痹治疗当以养正为主,但驱邪之法亦是治疗本病的重要环节。只是本病病邪深在,需入络剔毒,非寻常草本之品所能奏效,惟虫类之大力者始能建功。一者,自古便有虫类搜风之说,虫类药善于入络搜风剔毒,逐邪外出;二者,中医学认为虫类药多有小毒,而又专善以毒攻毒:三者虫类药乃属血肉有情之品(含有大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有一定补益之性;四者大多搜风剔络之虫类药皆有免疫调节作用,用中西两法诠释皆有满意疗效及科学解释。然而应用本类通络化瘀,搜风剔毒药物终属消法的范畴,临证只能作为必不可少的治标攻邪之品,在不同的病程阶段适当选用,还需时刻以顾护正气为念。临床我常在整体辨证基础上选用乌蛇、露蜂房、蜈蚣、僵蚕、甲珠、土鳖虫等虫类药以求搜剔骨骱,通络追拔之厥功。
文章部分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内容信息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联系删除。